《梅州岃古驿道》历经风霜今犹在 幽幽古道书新颜

《梅州岃古驿道》历经风霜今犹在 幽幽古道书新颜

我们对教育谈了一个多小时,差点忘记旅游古驿道的事了,都笑了起来。因为全程大概20多公里,又是崎岖的高山路,我俩加上张老师一起计划先开车一段山路,到了藏宝的地方叫八十碫台阶下车走路体念下古驿道的险与传奇故事。未到山脚下就能看到大山云雾缭绕树木葱茏,沿途山谷或山腰偶有人家,狗叫鸡鸣鸟声彼此起伏,山上野花众多,水泥路只有3.5米左右,急转弯弯道很多,往下望就是陡峭的山谷,飘着雾气,又湿又凉的空气从车窗扑面而来。“你车技真好啊,道路又熟啊,经常来吗”我对同学说,“是的,只要同学朋友亲戚来了都带他们来看看,空气好,登高远望对身体和身心健康有很大好处”“这里有两条路,这条是新开的便于汽车行走的路,另一条是保留原生态的古驿道,便于山地徒步爱好者及旅游体验古驿道的韵味”.我们经过半小时车程到了传说中的藏宝的地方叫八十八碫台阶。

八十八碫台阶是南粤古驿道之一,位于八尺镇角坑村附近古驿道一段陡坡处,80多度左右,此段石阶宽约88厘米,共88个碫此处自古流传有句歌谣:88个碫,碫碫脚下一缸银。相传旧时有个大地主,家财万贯,却时常担心盗匪惦记家中金银,在乡绅的动议下愿意捐款修砌古道,于是借修石碫之机在山上埋藏银子。相传该处88个石碫暗藏玄机,每块石碫是寻找藏银的线索,参透88个石碫的玄机,即能画出藏宝图,寻找到埋在周围山上的银子,旧时有不少人听闻歌谣便误认为88个石碫下埋有银子,于是偷偷挖石碫,但均一无所获,歌谣“88个碫,碫碫脚下一缸银”却在民间广为流传。台阶因为这里树木茂盛,山的高处,阴暗潮湿,有点湿滑,台阶长着些苔藓,不好登上,我们三人只好弯腰费劲的慢慢一步一步登上去,右边是很深的山涧,水声响亮悦耳,伴随着阵阵鸟鸣,空谷回音,显得特别幽静,登上时已经气喘吁吁了。

我们坐下来休息下,张老师指指路边的高大树木说,哪是什么果实,挂满了树,我抬头望了望说:“是桐油果,不能食用,用来榨油工业上用的,防锈和油漆家具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用武器和机器跟中国交换大量的桐油,用于武器、机器的防锈作用,当时中国没有工业,盛产桐油,全国各地都很多,后来美国跟中国结成同盟,就跟美国交换武器、机器等物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重大贡献。左边不远淡红色果实是高山油茶树,果子可以榨油是可以食用的,含有大量不饱和油脂,对人体很有益处,市场价格很高。下面那棵树是无患子树,圆圆的果实一大串,里面有黑色坚硬的果仁,果仁可以做手串、果仁可以榨油做生物柴油呢,医药上可以治疗白喉,咽喉肿痛,咳嗽、杀虫,果肉用布挤压丰富泡沫出来洗头可以乌发,可以、洗澡、洗衣服,去污力强,改善皮肤质量,皮肤细腻光泽、富有弹性,抗菌、消炎、抗氧化自由基等,作用很大,它跟艾草、蒲公英、当归、胶原蛋白等做成化妆品可以美白祛各种斑、令肌肤光泽紧致,美容护肤佳品,国产知名化妆品咿吖媚品牌就是采用了这些中药材的配方。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山货多,日常用的东西都可以找到,现在工业发达了,很多山货都不采用,但是市场价格比较贵,采集辛苦”。“黎校长,你用的化妆品不就是诗人说的品牌吧,怪不到你皮肤那么好,白白嫩嫩的啊,”张老师说。“人家天生丽质,懂保养啊,心态好,心情经常保持开朗就令人年轻啊,对不对美女同学?”我笑着对同学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同学笑眯眯的对我俩说,大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我们继续往上爬,上面就是梅州岃茶亭了。

茶亭就是挑夫和路过的人提供饮水、休息的地方,也是挑夫们对唱山歌的戏台,大概60平方左右,土木结构,几张长条的木凳子供人休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尺境内的古驿道为驻在江西留车的红军运送了许多被控制、禁止的物资。八尺的韩垂统、韩垂腾经常为江西红军在广东采购盐、火柴、电筒、电池、纸、墨、布匹等红军紧缺物资。上世纪70年代以前,江西上磜、下磜、石背等村的群众交售给国家的公余粮,先储在上磜村的几个炮台里,然后发动群众用肩挑经此古驿道运至八尺粮仓收购,他们途径茶亭休息。我们谈起红军从这里经过的故事,同学提起陈毅,她说陈毅曾经被包围山上时作了一首诗写松树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你是诗人也作首诗关于松树的诗,但要把我的姓名写进去,我们不会对山歌,你就作诗吧娱乐娱乐吧,我笑着说好啊,没问题。我看了看山上的青松,念道:黎明曙光破天穹,石峰虬松挚云中,秀在云峰揽日月,历尽沧桑屹巅峰。诗的前三句每句第一个字依次是你的姓名。同学听了连连夸赞“有才、有才”“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我笑了笑说,我们说说笑笑往山顶上爬,很快就可以看到两省的风光了。

到了山顶,我们在路的左边看到了一扇白墙,中间有个圆形门,门中间立了个一米多高宽半米的界碑刻着:梅州岃界碑,墙的左上方写着红色大字“粤”’广东平远,右边写着“赣”江西寻乌。我们都用双脚跨在界碑线中间,体念下一脚跨两省的豪气。山风好大,从路口扑面而来,左边是广东,右边是江西,站在山顶上可以听到两省的鸡犬相闻,村庄尽览眼底,松涛阵阵,群山连绵不绝,白云掠过山顶。回想当时爬在山腰时,要翻过小山坡都觉得困难吃力,挡在眼前的石头觉得很大,不可逾越一样,当克服了困难,爬上了山顶一切变得渺小,困难不值一提,感到万物都在脚底之下,头顶蓝天、心胸拥抱天地,一切都豁然开朗。张开双臂、天人合一,感受宇宙的无穷之大,心无一物,体验到悟空。

从山顶上往下看,可以看到角坑村马栏铺和松溪的地方,在1929年11月1日,朱德、陈毅、朱云卿率红四军第1、2、3纵队5000多人由梅城抵达石正镇住了一晩后,进入寻乌大田休整。13日,从寻乌村留车经上磜进入八尺角坑村,红四军政工干部刘万青就是在这里进行宣讲活动……。

松溪桥兴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是古时平远县城(仁居)经差干往湍溪达福建的唯一通道。松溪桥石砌的古驿道鹅卵石砌面,依弯就曲。据《武平县志》记载:松溪古道始于西晋末年,是中原人向南迁到程乡(今梅州市梅县区)、潮汕等地的必经之路,距今1600多年。上通平远县城、江西寻乌、赣州等地,横接福建武平、上杭,下至蕉岭、潮州、汕头,可谓"一线牵三省"。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松溪古道成为"粤盐赣米闽茶"的重要栈道,食盐、粮食和茶叶等商品在这里中转。毛泽东在《寻乌调查》中也这样记载:"石城、瑞金的米到门岭,大部分经罗塘、下坝,大部分是肩挑。门岭去下坝,脚夫们一担货去,一担货回。"当时,挑工队伍通常四五百人,多时达千人,如蚁牵线,络绎不绝。而来往于下坝河的木船,最多时每天竟有600多条,建在村中的盐馆每天库存量多达60万包约80万斤。在连接古道的百年古桥松溪桥碑记中,还发现了关于江西于都盐阜、兴国盐阜等商会的捐款记载,足可见繁盛一时"盐上米下"经济。

我们登上粤赣亭,亭子实木结构,共两层,四根木柱支撑,漆上朱红色油漆,四面木栏杆,站在在亭子上看到山坡上立了几个红色大字:传承红色基因。当年红军经过这里到达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很多梅州和赣州人民百姓背井离乡支持红色革命把鲜血和生命献给了这连绵不断的群山与大地,眺望着群山,念着毛泽东写给他父亲信里的诗:英雄莫问出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一阵阵山风吹来,树上成熟的种子掉落在亭子顶上“啪啪”的响,看着落在地上的种子忽然想起《子非鱼》的教育纪录片,很火,很多家长小孩在看,片头开始有个小男孩学生站在广场上抑扬顿挫地诵着一首诗:

播种

夏早、播种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

在无边的大地上播种

你老人家播种的是麦子吗

是稻子吗

还是什么谷物的新品种

老人眯着那充满智慧的眼睛

微笑地答道

我播种的是勇敢的、善良的

不怕困难的、奋斗到底的、火热的心。

作者简介:涂作武,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人,创作诗歌、诗词、散文等,作品发表《中国诗界》、《中国诗歌网》、《中国梦文学网》、《诗词中国》、《市场信息报》、等刊物、报刊,多次获得奖项。

特约通讯员:周永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约彩365官旧版本网客户端下载
鲠谅的意思

鲠谅的意思

📅 07-10 👀 1546